普洱貢茶,自然不是泛指云南普洱茶區,而是易武鎮的幾個寨子而已。清代雍正云貴總督鄂爾泰在云南設立普洱府,通過召集當時的茶道大家實地考察評比,認定易武山區的海拔、空氣、溫度、濕度、土壤等最符合普洱茶種植,于是將易武的百年古茶樹全部列為皇家專供,并召集當地茶農廣泛種植普洱茶樹。自雍正到乾隆、再到道光年間,易武成為"貢茶第一鎮"。
因清朝歷代皇帝喜"柔雅醇甘",易武茶又以柔雅、醇香回甘著稱。清朝自雍正年間開始,易武山的普洱茶、每年清明節以前的茶葉必須完成進貢任務后才能上市交易。當時"易武茶價等黃金"而名重天下。時至今日,易武仍是普洱六大茶山之首。
茶莫停的幾位老茶師都是當年清朝貢茶制茶人的傳承后人,茶樹、茶藝代代相傳至今。貢茶文化、貢茶榮譽、貢茶手藝始終保持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在這幾位老茶師眼中,易武正山茶還是無與倫比的貢茶,常說"喝了三年普洱,才知道易武;喝了十年普洱才懂易武;喝了二十年普洱才迷易武"。
很多人會問,茶莫停的普洱茶為什么被稱"貢茶"?首先,真正的貢茶,目前可查的僅存兩沱,分別保存于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當年云貴總督鄂爾泰進貢雍正的普洱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被稱之為"普洱茶太上皇"。
而茶莫停被稱道的原因,是兩者一脈相承,是貢茶品質和追求茶道精神的繼承,原因有三:一是產地,貢茶易武產地的少數幾個寨子;二是茶樹,全部取自200年以上、清代以來的散養大喬木;三是工藝,全部是傳承清代的制茶工藝,每一個茶餅都是靠茶人雙手制成,懂茶的人都知道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只有手工可以完成,不同的工藝會影響不同的口感和變化,而更上一層的茶師還會有幾百年的制茶操守--石磨壓制、筍殼篾框、向陽曬制,這是貢茶文化的體現。產地、茶樹、工藝等同,所以說茶莫停的普洱茶有"貢茶"之稱。
易武鎮的主街上還懸掛著一塊"瑞貢天朝"的牌匾。在易武是沒有茶館的,家家戶戶都種茶。如果你去最負盛名的麻黑寨老鄉家里歇歇腳,喝一口待客的茶,老鄉還會善意地提醒你"你這一口,已經喝掉一包中華的錢哩"。地地道道的"貢茶"真是"等價黃金"。而在5年前,說不定你喝完茶,老鄉還會大方地送你個茶餅子,嘴里還說著"反正幾十塊錢的事兒"。可見,普洱茶炒作之重。
在普洱茶炒作嚴重、各種"名山普洱"泛濫的今天,很多茶企為了利潤開始產品注水、價格注水,但茶莫停仍然堅守"一直只做純料易武"。被行內追捧收藏的茶莫停"茶皇青餅","茶皇"二字不僅是說它茶中極品、更是說出了它是清朝貢茶的延續,并先后在2010年及2011年的廣州春季茶業博覽會評比大賽(國內公認最專業的普洱茶評比)中,連續兩次獲得"最具特色獎"和"金獎",并被唯一獲準使用"中國純料易武普洱茶第一品牌"稱號。
更難的是,在炒作"純料易武等價黃金"的今天,茶莫停的普洱價格還維持在5年前。就像茶莫停的一位老師人說的,"茶是講文化的,隨行就市就難保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