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今麥郎沖擊A股并非偶然,早在2017年,就曾傳出今麥郎正在籌劃IPO事宜。2019年,萊茵體育的控股股東萊茵達集團與今麥郎創始人范國強的二兒子范明科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此舉被解讀為借殼上市,但最后也無疾而終。
主打“性價比”一桶面
90年代初,臺灣商人魏應州四兄弟來大陸合資辦廠賠了2000多萬,隨后在出差時因隨身帶了6罐臺灣產的碗裝方便面引起火車上全車人的注意,他從中看到了商機,1992年便在天津辦廠,這個方便面廠就是后來的康師傅。很快康師傅推出了第一包紅燒牛肉面,成為許多80后、90后的中國人童年記憶。
沒多久,在河北,另一家生產方便面的企業華龍集團誕生了,范現國持股24%,并擁有企業經營決策權。范現國生于1960年,他開過拖拉機、干過建筑工,24歲一次創業便靠賣冰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度將冰糖生意做到了周圍三縣的最大規模,隨后轉入泡面賽道,華龍集團便是今麥郎的前身。
最初,華龍集團以只有5毛的華龍小仔,迅速搶占了康師傅、統一占有率較低的農村市場,至2001年年末時,華龍總資產達30億,年銷售超過15億。
2002年,華龍進行品牌升級,創立“今麥郎”品牌,意喻金色的麥浪。范現國大方拿出1個億的廣告費,換來了今麥郎30%的市場份額,年營收一舉超過20億。隨后,趁著白象調整戰略向高端市場進發,將主要精力從1.5元/袋的產品轉向2.5元/袋的產品上,今麥郎開始大力推廣1.5元/袋大今野方便面,從中價面霸主白象口中硬生生的奪走3000萬/月的銷量,在中低端市場成功站穩腳跟。
2006年,“今麥郎”聯合統一進軍飲料圈……2016年,為避免同業競爭,今麥郎通過引入第三方資本出資全額收購統一所持股份,即統一不再擁有今麥郎飲品任何股權及權益。
2015年,面對泡面市場上已經白熱化的競爭局面,今麥郎團隊曾發現日本貨架上一款大份量裝方便面銷量較為可觀,面餅克重為普通產品的1.5倍,今麥郎又從方便面量上突圍,針對市場中“大份量”產品的空白,推出了“一桶半”系列,打造大面品類。
如今,今麥郎集團旗下的業務主要分別面品、飲品兩大品類,前者以“一桶半/一袋半”方便面為代表,后者最為知名的產品則為“今麥郎涼白開”,公開資料顯示,其年產方便面120億份,日處理小麥5500噸,年轉化小麥180萬噸,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同行業前六名,國內入圍前三強,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海外36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2020年9月10日發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今麥郎在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218.488億元,首次實現單年營收破200億元,和統一當前的營收規模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
英敏特數據顯示,在國內方便面市場上,按方便面銷售份額計算,2019年,康師傅的份額為46.6%,統一為16.3%,今麥郎為15.8%,康師傅、統一和今麥郎在方便面市場已呈三足鼎立之勢。
不過,在消費分化的方便食品市場,康師傅、統一的增長主要源于高端方便面市場的發力,一份研報顯示,疫情期間方便面市場供不應求導致康師傅產品結構顯著上移,其中高價袋面銷量同比增47.8%。統一的中高價位品牌“湯達人”也成為其重要的增長引擎,2020年上半年,湯達人收益較去年同期增長29.7%。
盡管今麥郎在泡面高端市場一直沒放棄布局,但推出的非油炸老范家和一菜一面等好幾個新品都沒有成為爆品。實際上仍是主推一袋半、一桶半等中低價面,讓今麥郎保持增長。有媒體報道稱,在2020年1~9月,今麥郎面品增長24%,掛面增長43%,休閑增長19%,面粉增長26%。
消費品ipo春天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許多消費品企業擬上市,如紅星二鍋頭、北冰洋和衛龍紛紛傳出上市消息。2021年1月,西安冰峰飲料也傳出向資本市場沖刺的消息。可以看出,資本市場正迎來一股消費品企業的上市潮。
消費品掀起ipo熱潮的背后,疫情的影響無疑是直接原因。
全球疫情形勢趨于嚴峻后,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進一步降溫,類似醬油、大米等生活必需消費品的公司等能帶來確定性回報的品牌,變得加倍稀缺。海天味業在A股市值一度超過6500億。
2020年,中國消費品相繼成功上市,包括九毛九、良品鋪子、同慶樓、巴比食品、仲景食品等,農夫山泉股價更是持續暴漲,更是將其創始人鐘睒睒帶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金龍魚市值市值一度突破7000億,位居創業板第二位。
同時,注冊制等資本市場改革措施,為消費品牌打開上市大門。這場食品企業上市的熱潮,點燃了同樣是食品飲料賽道玩家的今麥郎上市的沖動。
今麥郎上市背后也有其對行業增長的信心。早年間,泡面行業受到外賣市場市場的影響銷量一度下滑。世界方便面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方便面銷量達到了462.2億包的頂峰, 但2014年開始便不斷下降。而2013年正是外賣平臺的崛起之年,由于外賣更豐富的選擇疊加高額的補貼,市場上一度產生消費升級的替代聲音。如今隨著外賣補貼、促銷力度大幅減弱,泡面價格補位優勢再次顯現出來,據尼爾森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面市場經歷2014年至2016年三年銷量下跌后,2018年,方便面銷量同比增加3.2%,2019年上半年整體銷量同比增長1.4%,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方便面銷量同樣開始回暖。
但是泡面行業面臨的競爭威脅也不小,隨著包裝和加工技術的進步,很多新鮮品類的地方小吃也在擠入速食品賽道,如螺螄粉等。今年疫情期間,淘寶上螺螄粉、方便面、自嗨鍋、自熱小火鍋、酸辣粉等速食食品進入熱銷榜單前十。
但近幾年,年輕消費者既要放開享受,又不想讓身體有負擔,而且喜歡不斷嘗鮮,并不拘泥于品牌影響力的消費習慣,讓這些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傳統品牌的優勢一下削弱不少。為了取悅這屆年輕人,康師傅等品牌一直弱化油炸標簽,統一則推出了藤椒+薄荷雞肉面等多種口味,白象則是通過“湯好喝”系列達成這一品牌認知。
中國快消品行業進入了一個高強度競爭的節點,今麥郎這類擁有一定沉淀的企業也需要苦練內功,在產品層面不斷迭代、在渠道上不斷探索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畢竟泡面雖然肯定不會消失,但是更多會成為一種嘗鮮的零食,而不是代餐品,人們以后只會偶爾想起來才會吃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