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都買不到1塊3一包的平價鹽了,貨架上廉價點的也要1塊8了!”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將臺路天客隆超市,滿頭白發的張福珍老人在食鹽貨架前,向站在一旁的記者訴苦。
張福珍說的“平價鹽”,指的是400克一包的一般綠色碘鹽。她說吃這種鹽好幾年了,但如今卻難見到這種平價鹽的蹤跡。“啥玉砂鹽、低鈉碘鹽、貢晶鹽……報價一個比一個貴。我這個退休工人就圖個廉價,這些花里胡哨的包裝袋,還不即是變相提價?!”
在中國,食鹽實施專營,也即是獨占運營。食鹽的報價,從出廠、批發,到零售,悉數歸于政府定價。近來一輪食鹽提價有沒有根據?合不合道理?
記者探市:市民吃鹽貴過吃米
記者造訪多家北京超市,都有低鈉碘鹽、貢晶鹽、玉砂鹽、井礦鹽等種類出售。報價相差懸殊。
最低價是華聯超市望京店的井礦鹽,350g報價1.5元。售貨員說,賣場再沒有比報價1.5元更廉價的食鹽了。而最貴的則是中鹽集團進口的“荒波鈣強化營養鹽”,同樣是350g,報價卻高達19.2元。
在沃爾瑪超市望京店,售貨員向記者引薦400g每包的低鈉碘鹽,報價2.8元,“低鈉碘鹽是中鹽大力推廣的種類,由于氯化鈉含量低,能防止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報價高點。”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市民對名目繁多的鹽并不“配合”。在家樂福超市國展店,家住靜安莊的宋先生拿著一包225g的竹香低鈉鹽直言:“啥鹽這么金貴,才這么一小包,就要賣到6塊6?咱們老百姓,吃鹽貴過吃米那還了得?”
家住朝陽區酒仙橋的市民林小姐也說,她向來是哪種鹽廉價就選哪種。她憂慮,如今“平價鹽”都晉級到1.5元了,并且還不是每個超市都有,“就怕今后咱們越來越沒得選了”。
中鹽熱線:一般碘鹽晉級換代了
在北京的沃爾瑪望京店、華聯望京店、家樂福國展店、新世界利瑩超市等大賣場,盡管食鹽種類形形色色,但記者都沒找到張福珍說每包400克報價1.3元的平價鹽。最廉價的報價為1.5元的井礦鹽,每包只要350克。“你說的那種鹽曾經有過,但如今沒有了,不賣了。”幾個超市的售貨員都這么告訴記者。
12月22日,在坐落北京來廣營的朝來萬通批發市場,記者總算找到了400克一包的一般綠色碘鹽。但是零報價不是1.3元,而是2元。攤主說,這種平價鹽如今現已停產了,手頭這批貨賣完也就沒了。
真的停產了?為啥老百姓寵愛的平價鹽難覓蹤跡?12月18日,《法制日報》記者撥通了中鹽公司北京消費者服務中心的電話。接線員告訴記者:“一般碘鹽的確晉級換代了,你在市場上能夠買不到了。”接線員介紹,本來400克包裝的一般碘鹽出廠價是1.1元,主張零報價是1.3元。如今,依照中鹽北京鹽業公司的一致布置,換成了同規范的井礦鹽紙塑包裝,出廠價1.5元。
記者問詢“晉級”為何意,為何“晉級”的成果即是提價?接線員說:“盡管都是氯化鈉,但出產地不一樣,鹽質也就不一樣,代價當然會有區別。要說詳細哪里不一樣,咱們又不是查驗組織,無法拿個精確的數字來跟你說。”
暗訪超市:遍及高出政府定價
已然食鹽出售由政府定價,消費者大概很簡單地獲悉政府的定價信息。不然,怎么監督商家的報價?
為了驗證各大超市是不是履行了政府定價,記者在赴超市暗訪之前,首要查閱了北京市發改委的官方網站,企圖找到食鹽的零售定價信息。令人遺憾的是,在該網站的食鹽查詢欄目中,僅有三條時刻長遠的食鹽定價信息。
記者12月19日給北京市發改委報價處反映了這一疑問。沒想到還很收效。第二天,12月20日,記者發現該網站發布了市面上15種食鹽的政府定價。
記者根據這15種食鹽定價信息,到各大超市逐個查驗。發現大包裝食鹽難以買到;小包裝食鹽大都報價比政府定價高;只要一種包裝的食鹽報價和政府定價相符。
比方,“500g復合膜裝精制鹽”、“800g綠色碘鹽”等多種大包裝食鹽,在記者踩點的幾大超市中均未有出售。
高于政府定價的舉目皆是。300g玉砂鹽的政府定價是1.8元,而新世界利瑩超市的報價為2元;250g竹鹽低鈉鹽政府定價是5.7元,而家樂福超市的225g竹鹽低鈉鹽報價就到達6.6元;400g海水天然晶鹽的政府定價是1.3元,而華聯超市的報價為1.8元;僅有報價相符的是“300g天然海鹽(袋裝)”,幾大超市的報價均和“1.8元”的政府定價相符。
北京市發改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若是賣場的報價高于政府定價,賣場方面就涉嫌報價違法,市民能夠向“12358”報價告發熱線告發。記者隨后撥通了“12358”熱線,將自個知道到的狀況進行了反映,工作人員表明,近期他們會去這幾個超市核實狀況。
“中國食鹽運營高度獨占會集,其報價信息沒有電信、電力、公交范疇那樣揭露通明。”在得知記者供給的超市報價后,北京律師董正偉告訴記者,出售點常常私自進步代價,大都老百姓在不知道政府定價前提下底子無從知曉本相。
發改委:2010年以來沒有提價
這些年鹽價一直在漲是不爭的現實。究竟哪個環節在提價?
依照《食鹽報價辦理辦法》規則,食鹽報價實施一致領導、分級辦理。國務院報價主管部門擔任擬定或調整食鹽的出廠報價、批發報價;省、自治區、直轄市報價主管部門擬定或調整食鹽零售報價和小包裝費用規范。
出廠價和批發價上漲了嗎?北京律師董正偉前不久致函國家發改委,懇求揭露2010至2013年食鹽出廠價、批發報價調整信息和定價根據。
12月15日,董正偉收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回函:“2010至2013年發改委沒有調整過食鹽出廠和批發價,時間報價履行的是2009年出臺的《國家開展和變革委員會關于進步食鹽出廠(場)報價的告訴》。”(以下簡稱《告訴》)。
零售調價:約束利潤率沒有履行
查閱《告訴》發現,每噸碘鹽批發報價(含稅)沒有超越700元的。
《食鹽報價辦理辦法》規則,食鹽零報價和批發價差率應控制在20%以內,小包裝本錢費用利潤率控制在15%以內。
董正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批發價700元每噸的上限核算,食鹽的零報價大概是700×(1+20%+15%)÷1000=0.945元/公斤,也即是0.473元/斤。而現實狀況是,400克包裝的食鹽零售報價最低已在1.3至1.8元左右了,每公斤的報價在3至4元左右,比政府定價高出3到4倍。
國家發改委2009年《告訴》,曾清晰表明“恰當進步食鹽出廠(場)報價,相應進步產區批發報價,零售報價不進步”,“各地食鹽零售報價一概保持現行水平不得進步,也禁絕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變相進步。因出廠(場)和產區批發報價進步致使流轉本錢添加,由鹽業經銷公司經過進一步提高辦理手法和運營功率,緊縮運營本錢予以消化”。
從當前的食鹽零售報價看,省級物價部門沒有履行《告訴》關于不提價的規則。董正偉剖析,“零報價如此脫離政府定價,報價主管部門卻長時間放任不管,這是啥行動?我以為,報價主管部門對食鹽市場監管晦氣,歸于不盡職不盡職行動,而其中心,即是缺少競賽的食鹽專營獨占體系所構成的。”
鹽改方向:政企分開徹底市場化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金榮指出,當前,在國內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公司既是食鹽和工業鹽的運營者,還身兼政府的鹽業監管功能,手中掌握著公司賴以生存的食鹽方案出產指標。他以為,鹽業專營簡單構成權利會集,資源獨占簡單構成不公平的高價。并且當前流轉環節過多,同一區域出售又被劃分為更小規模的專營區,鹽業公司取得超額利潤的空間極大。
中國經濟體系變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暉提出,政企分開、徹底市場化是鹽業體系變革的方向。余暉說,鹽業專營曾經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但如今占稅收份額現已微乎其微。食鹽出產加工并無太高技能需求,民營公司有才能出產安全合格的食鹽。政府應當從出產者逐步向監管者的人物轉變,鋪開鹽業產銷的約束。(食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