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逐步淘汰車用汽柴油,推進油品減量發展;配合傳統能源調峰保障,優化現狀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將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方式納入地塊規劃綜合實施方案,作為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內容。制定節能減排改革創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的支持政策,探索氫能利用、智慧化供熱、多能耦合等應用場景,大力推廣綜合智慧能源服務項目。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推進通州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北京東特高壓-通州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建設,加快建設安全高效的區域電網;理順城市副中心外調綠電輸配、消納和核算機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城市副中心使用外調綠電的政策環境。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資源潛力,全面推動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逐步提升地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提升能源利用總體效率,開展智能微電網示范應用,建立智慧供能系統,實現能源供給向綜合能源服務轉變。
強化綠色理念引領城市建設。提高新建建筑建設標準,新建建筑執行二星級綠色建筑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推進應用光伏設施。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項目、新立項政府投資的新建建筑采用裝配式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老城區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工作對存量建筑進行提升改造;提高農村地區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覆蓋率。推動建筑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在重點區域開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高性能太陽能集熱器、室內環境控制、水資源循環利用、綠色智能化監控、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配電系統等技術的應用。
全文如下: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將《關于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9月26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推進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國務院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15號,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按照“半年出政策、三年全落地、五年見成效”的工作安排,勇于改革創新,敢于先行先試,努力創造“城市副中心質量”,推進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以下簡稱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探索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徑,打造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的重要承載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質量樣板和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成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與河北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為建設和諧、宜居、美麗的大國首都作出貢獻。
2.基本要求
——突出規劃先行。圍繞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提高統籌調控能力,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創建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典范。
——突出創新驅動。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強化科技賦能,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城市科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突出協同聯動。緊緊圍繞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強通武廊戰略合作,與河北雄安新區強化兩翼聯動,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
——突出綠色引領。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促進碳減排,推動碳中和,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
——突出開放發展。緊抓“兩區”建設契機,加快建立更有競爭力的制度體系,厚植服務業擴大開放新優勢。
——突出改革創新。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賦予城市副中心更大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自主權,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實現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增強城市副中心發展內生動力。
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服務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1.創新發展數字經濟。集成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一批數字技術與經濟融合創新平臺,完善數字經濟產業技術創新生態。布局細分領域產業互聯網平臺,依托運河商務區等板塊,集聚工業云平臺等新平臺型企業群體。提升信息內容產業創新活力,建設信息內容消費體驗館,依托城市副中心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吸引聚集一批數字內容制作傳播的企業與平臺。落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國家ICT技術產業創新基地。推動網絡安全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通州園),打造國家網絡安全高端產業集聚示范基地和網絡安全領軍人才培育基地。
2.大力發展城市科技。吸引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產業創新中心、城市科技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發揮政府投資基金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項目。積極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實施,加快推動中關村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等市級平臺建設,搭建一批技術研發、概念驗證、測試檢驗等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探索科技成果轉讓市場化定價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支持“三城一區”與城市副中心開展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推動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轉化落地;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與城市副中心融通對接,支持跨區域共建一批產學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實體。制定城市副中心開展科技應用場景沙盒試點工作的支持政策,圍繞互聯網醫院、智能微電網、智慧社區、環境治理等領域打造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全力推動智慧大運河(通州段)、數字臺湖演藝小鎮、科技張家灣設計小鎮等12大場景建設,打造一批帶動性強、示范性好的場景標桿。以張家灣設計小鎮為承載,建設未來實驗室、設計人才工作站,推動首都創新設計研究院智慧生活實驗室建設,打造設計之都新平臺。
3.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采取“優勢產品+標桿工廠”模式落地實施一批“優品智造”項目。臺馬科技板塊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建設集成電路高端制造基地,培育形成芯片設計、先進制造、關鍵工藝與設備、多元應用、基礎材料等上下游協同的集成電路產業鏈。臺湖光機電一體化基地圍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打造全國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示范區和系統解決方案策源地。辦好中關村通州園,打造產業園區品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4.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提升發展都市型農業水平。建設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為生物育種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提供支撐,重點發展種業研發中試、展示交易、農業科技服務,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生鮮農產品直供中心,打造農產品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暢通農產品銷售鏈。
三、強化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5.積極承接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積極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激勵約束政策落實落地,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機制。加快推進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有序遷入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及配套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引導與行政資源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服務機構遷入。加快推動一批央企二三級企業、市屬國企、民營企業及跨國企業總部等優質資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北投集團、首旅集團、華夏銀行、北京建筑設計院、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北咨公司新辦公樓2022年上半年實現全部開工。保障搬遷至城市副中心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用地需求,符合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時,允許其新建或購買辦公場所;符合劃撥條件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原國有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的,經批準可以協議方式按照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為原土地使用權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屬地政府依法安排使用。深化與中心城區產業結對機制,建立對接項目庫,形成“中心城區培育孵化、副中心承接發展”的產業鏈條,實現企業無感遷移。
6.強化與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系。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體系,優化軌道交通開行方案,研究制定與中心城區之間的軌道快線建設方案。推動連接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快速道路建設,建成京哈高速加寬改造工程,推進觀音堂路、京秦高速西延(東五環路-東六環路)工程,研究推動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高速公路取消收費。加快形成綠色便捷的公交網絡,依托廣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研究大站快車運營方案,實現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快速通達。
7.持續做好首都核心功能服務保障。加強安檢力量與安全防護,強化與中心城區之間在人口流動、社會管理、信息傳輸、安全保障等領域的協同管控,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保障政治中心功能。持續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布局一批國家級、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和技術產業創新基地,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大運河沿線遺址遺存、重點片區歷史風貌和古鎮、文物遺址等整體保護,服務支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建設國際組織集聚區,吸引一批國際組織、國際機構及跨國企業總部落戶,打造國際交往新窗口,服務國際交往中心功能。
8.強化與河北雄安新區兩翼聯動。健全完善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工作對接機制,搭建兩翼互動交流平臺,加強在規劃建設、產業承接、生態治理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共享。加強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的快速交通聯絡,通過京雄城際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等實現兩地連通。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優勢,拓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合作領域,推動城市副中心企業與雄安新區開展精準對接,加強綠色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技術交流合作,推進兩地互促發展。
四、提升金融商務服務功能,建設國際商務服務新中心
9.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加快國內外優質金融資源集聚,推動央屬、市屬金融企業總部、分支機構、新增專業子公司及大型企業集團新增投資、財務、科技、結算等金融業務板塊落戶,鼓勵和吸引高質量外資、民營金融企業總部及分支機構落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爭取金融標準認定機構落戶,推動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在城市副中心設立分支機構。在運河商務區建設財富管理聚集區,引進一批國內外優質資產管理、金融投資、銀行理財等財富管理機構,支持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在城市副中心開展財富管理創新業務,支持區域養老金融、健康保險等業務發展,推動財富管理業態集群化、國際化發展。積極探索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項目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吸引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在城市副中心落戶發展。舉辦好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定期發布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報告,編制財富管理發展指數,打造財富管理領域高端交流平臺和深度合作平臺。
10.打造北京綠色金融國際中心。培育發展各類國際化、專業化綠色金融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氣候投融資、碳權交易等各類綠色金融創新產品,優先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實踐并完善綠色金融標準和信息披露制度,將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綠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載區和先行示范區。積極落實各項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任務,爭取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融資等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積極推動金融機構依法設立綠色金融專門機構,加快設立國際綠色投資集團,建設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承擔全國自愿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和完善綠色項目庫。
11.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吸引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城市副中心設立金融科技公司,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依法依規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活動。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和數字金融體系,積極推進城市副中心開展法定數字貨幣試點,積極吸引大型銀行等依法設立數字人民幣運營實體,吸引符合條件的銀行參與直銷銀行試點,探索建設數字資產交易場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與監管創新聯合實驗室,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五、加快文化體育旅游發展,打造文旅商融合發展示范區
12.推進文旅商融合發展。創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國家5A級景區,開發高品質的水上項目和文化活動,豐富大運河特色旅游休閑產品;加強張家灣古鎮保護與規劃建設,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做好銜接,推進運河文化資源跨區域共享。推進環球主題公園后續項目建設,延伸發展IP設計、動漫游戲、演藝娛樂、精品民宿等文化旅游產業鏈條。將張家灣、臺湖、宋莊打造為以創新設計、綜合演藝、原創藝術品設計與交易為支撐的特色小鎮,發揮“旅游+”和“文化+”功能,進一步聚集產業發展要素、完善產業發展配套、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高標準建成并運營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城市副中心劇院、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標。積極策劃舉辦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臺湖演藝藝術周、宋莊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著力打造文化精品。
13.打造體育樂活之城。加大體育設施供給,建設若干體育公園示范點,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體育場升級改造,打造全民健身新載體。豐富體育旅游產品,推進開發運河騎行、健步走、賽龍舟等文化旅游體育融合項目。舉辦國內外品牌體育賽事,大力吸引足球、籃球等頂級職業運動俱樂部在城市副中心落戶,舉辦馬拉松、定向越野等大型體育賽事。
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
14.深入推進全域綠化造林。完成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同步開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持續完善“一心、一環、兩帶、兩區”城市綠色空間格局,提升城市綠心綠化品質。加快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建設,打造東西部生態綠帶和南北生態廊道控制區,全面建設9個鄉鎮景觀生態林,促進城市副中心與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機銜接。重點推動特色小鎮綠化建設,系統規劃實施鎮區道路綠化、鎮區中心公園、公共開放空間、環鎮生態景觀林帶等綠化景觀提質建設。
15.健全級配合理、類型豐富的全域公園體系。謀劃啟動并建設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等一批特色公園。推進區域生態公園建設,加快通燕公園、潮白河公園、運河公園等區域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推進綜合公園提質和建設工作,完成云景公園(二期)、梨園文化休閑公園(二期)規劃建設工作,實現高品質綜合公園均勻分布。推進社區公園建設,在宋莊藝術區、文化旅游區等建設實施一批社區級公園,推進漪春園、萬春園等街頭公園景觀提升,提升日常游憩服務能力。深入推進老城區城市綠地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廢棄地和閑置地開展騰退還綠、疏解建綠、見縫插綠,增加游園綠地、城市綠地。
16.構建清新明亮、親水宜人的水系環境。基本建成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體系,加快實施溫潮減河工程,全面推進城市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南水網、城北水網、兩河水網治理工程,建成潮白河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玉帶河、蕭太后河、通惠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實現全域水系連通。加快推進楊洼船閘建設,開展北運河上下游同步治理和防洪達標建設,根據水資源條件分步推進京津冀段通航。持續深化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發揮生態空間在雨洪調蓄、雨水徑流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作用,實現生態良性循環。開展全域濕地保護修復,推進東郊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開展1000畝濕地修復精品工程,打造體現湖澤風貌、兼具生態科普功能的濕地景觀片區。
17.打造品質優良、特色突出的健康綠道網絡。完善“區域-城區-社區”三級綠道體系,依托河道綠廊、交通綠廊,建設綠蔭密集、連續貫通的干線綠道,建設尺度宜人、慢行舒適的二、三級綠道,構建完整連續、藍綠交織的綠道網絡。實施300公里精品綠道升級建設工程,重點建設潮白河沿線、城市綠心-大運河、廣渠路-行政辦公區等一批精品綠道。完善綠道設施服務,強化綠道的體育健身、文化體驗、風景休閑、慢行通勤功能,加強沿線驛站、標識等設施的配套建設。
18.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逐步淘汰車用汽柴油,推進油品減量發展;配合傳統能源調峰保障,優化現狀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將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方式納入地塊規劃綜合實施方案,作為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內容。制定節能減排改革創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的支持政策,探索氫能利用、智慧化供熱、多能耦合等應用場景,大力推廣綜合智慧能源服務項目。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推進通州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北京東特高壓-通州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建設,加快建設安全高效的區域電網;理順城市副中心外調綠電輸配、消納和核算機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城市副中心使用外調綠電的政策環境。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資源潛力,全面推動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逐步提升地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提升能源利用總體效率,開展智能微電網示范應用,建立智慧供能系統,實現能源供給向綜合能源服務轉變。
19.強化綠色理念引領城市建設。提高新建建筑建設標準,新建建筑執行二星級綠色建筑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推進應用光伏設施。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項目、新立項政府投資的新建建筑采用裝配式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老城區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工作對存量建筑進行提升改造;提高農村地區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覆蓋率。推動建筑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在重點區域開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高性能太陽能集熱器、室內環境控制、水資源循環利用、綠色智能化監控、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配電系統等技術的應用。
20.建設綠色智能的城市運行體系。完善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推動機動車輛電動化,到2025年,公交車、出租車、分時租賃車輛、環衛運輸車等城市服務車輛基本實現電動化,逐步推動工程車實現電動化,試點示范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創建綠色供熱系統,逐步轉變供熱格局,不再新增獨立燃氣供熱設施,加大綠色電力在熱泵及儲熱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因地制宜利用中深層水熱型地熱、淺層地熱能、中深層井下換熱資源、空氣能和城市余熱資源,推動供熱方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轉變,加快實現電氣化、低碳化。構建水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實施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打造固廢資源化循環體系,加快推進再生能源發電廠二期建設,試點建設一批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推進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在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推廣實施有機更新和建筑垃圾就地循環利用等技術,著力打造“無廢城市”。
21.構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強化綠色剛性約束作用,將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作為產業落地約束條件,創新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管理制度,鼓勵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產業發展。行政辦公區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域,帶動運河商務區、文化旅游區及張家灣設計小鎮、臺湖演藝小鎮、宋莊藝術小鎮等特色小鎮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域建設。加強綠色創新技術應用場景建設,探索成立城市副中心碳中和實驗室,開展碳中和關鍵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儲能材料及技術、“互聯網+低碳”等前沿技術研發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就地轉化。推進現狀產業轉綠降碳,加快推動中關村通州園、漷縣、永樂店等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臺馬科技板塊、西集網安園地區圍繞數字經濟、信息服務、平臺經濟等新興產業集聚區強化應用先進綠色節能環保技術,通過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工藝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打造企業綠色名片。探索城市副中心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搭建城市副中心生態資源收儲中心等運營平臺,對土地、林木、水等資源進行集中收儲與運營開發,促進生態資源規模化流轉、市場化交易、產業化開發。
22.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進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行政辦公區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更新公務用車優先選用新能源汽車。加強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及信息公開,全面推行能源資源消耗分戶、分區、分項計量,強化人均能耗、水耗、碳排放等目標管理。開展減塑生活創建活動,加強行政辦公區、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塑料污染治理。在城市副中心范圍內組織開展“文明有我,綠色先行”系列主題活動,推進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創建行動,樹立人人崇尚綠色發展、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新風尚。強化綠色生活示范,實行居民綠色生活積分獎勵,通過量化綠色出行、節約用水用電、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垃圾分類、植樹綠化等指標,鼓勵居民踐行綠色生活。
七、落實四統一要求,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23.加快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制定實施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綜合交通一體化提升規劃,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22號線(平谷線)、京唐城際鐵路等一批線路加快實現通車運行。加快打通交通堵點,重點推進廠通路、姚家園路東延、石小路、通寶路等一批跨界道路建設,推進武興路拓寬升級。優化進出北三縣的公交線路,共建區域快速公交走廊,加強軌道交通接駁換乘,便利群眾快速通行。加速交通服務同城化,推動檢查站優化設置,完成白廟、興各莊檢查站公交專用通道設置,提升進出京通行效率。
24.共抓生態環境大保護。著力擴大區域生態容量,加快落實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規劃方案,實現開工建設,形成可進入、可體驗的大尺度綠色生態空間。完善跨區域河流水環境治理聯席會議機制,加強跨界地區聯合執法,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全面消除入河點源污染。建立健全區域大氣環境監測預警和聯合督查機制,逐步統一區域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和綠色環保施工標準,按照“以點帶面、區域協同、量化管理、嚴格標準”原則,合力實施控車節油、散煤污染、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協同推進區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優化調整區域能源結構,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加強碳捕集等領域科技合作,開展林業碳匯體制機制研究,增強區域碳匯能力。
25.推進產業協同分工與聯動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推動深化產業分工與協作,在更大范圍延伸布局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打造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落實產業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重點圍繞前沿技術研發環節、科技創新服務環節進行布局,與北三縣地區在中試孵化環節、制造環節和配套服務環節加強協同。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支持北三縣承接都市制造服務產業,深化產業協同分工與聯動發展。辦好項目推介洽談會,鼓勵在京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北三縣開發建設。
26.統籌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共同培育北三縣區域性醫療養老服務功能,推動北京養老服務項目向北三縣等周邊地區延伸布局,統一養老標準,落實跨區域養老機構補貼等鼓勵支持政策。引導北京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北三縣縱深布局,推進朝陽醫院、天壇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對口支持三河市相關醫院,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潞河醫院、通州區婦幼保健院等醫院與北三縣現有醫療機構建立技術支持機制。逐步實現跨區域雙向轉診、同級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建立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平臺,推進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工作,提升異地就醫結算便利度。加強教育合作,采取合作辦學、遠程教育、建立分校等形式深化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大廠回族自治縣承接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發孵化和融合創新功能,鼓勵北京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北三縣布局。推進大型文體設施共建共享,共同承辦和推進重大體育賽事活動,促進地區間文化活動交流。與北三縣探索住房合作機制,支持北三縣盤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增量土地,合作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搬遷至城市副中心的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職工區域職住平衡問題。
27.支撐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落實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分工方案,深化通武廊產業合作,增強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圈,協同聯動,示范引領“通勤圈”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交通規劃對接機制,完善高效便捷的區域交通網絡,持續推進一批跨市域道路建設。提升產業協作水平,充分發揮園區示范引領作用,建立中關村通州園、廊坊開發區、武清開發區等重點園區協調對接機制,搭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以旅游市場一體化為方向,推進通武廊三地旅游資源整合,鼓勵旅游市場主體開展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區域的特色旅游名片。加快通武廊三地公共服務統籌發展,深化教育、醫療衛生異地合作,建成一批服務三地群眾的高水平教育、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