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天前……
2018年2月7日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與他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一起刷了屏。這是關于一個男人夢想的故事,我們一邊為馬斯克的想象嘆服一邊為他在挫折中不放棄的精神鼓舞。
與埃隆馬斯克的會講故事不同,中國的航天人一直在默默的努力著。是的,這些年中國的航天人也一直在努力著,他們沒有搶戰C位,但卻讓中國航天事業從跟隨者到領跑者。正如知乎上某個網友說的那樣“中國航天事業做的是品質;美國航天事業做的是品牌。”
是的,這是多么美好的一句回答。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到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再到2003年中國第一顆載人衛星升空,到2013年中國第一次完成空間站授課。中國用62年的時間,追趕著發達國家百年的步伐。也許你抬頭看星空的時候,看不到航天人的身影,但能讓你平靜的看著星空,產生無數向往的背后,是幾代航天人的努力。
我們都會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可沒有一個寧靜的天空,你將連眼前的茍且都不存在,何談詩和遠方。而我們對給予我們平安幸福的英雄們關注的太少。我們對于頭頂那片天空了解的太少。如何讓夢想傳遞,如何讓理想繼續,只有傳承才會讓中國的航天火焰越燒直旺。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不要讓梁啟超先生百年前的《少年中國說》只成為一種說法,而是實實在在的,把《少年中國說》變成我們的《少年強國行》。要把“夢想”“說法”全部變成我們的行動。可,回看一下,這么多年,我們在教育我們下一代的航天夢上,到底做了什么呢?
似乎除了2003年楊利偉從載人衛星平安著陸時,我們國家掀起了一段時間航天教育外,其余的時間我們都顯得太平靜了。也許90后的青年還會記得《藍貓淘氣三千問》里,藍貓和楊利偉對航天事業的科普。如今藍貓的配音演員葛平也已經退休,誰還會把航天科普的大旗接過。
2017年,康師傅與中國航天所達成合作。一切來的那么突然,卻又來的那么相得益彰。25年前,那碗泡面,在中國的列車上,留下濃濃的香味,從此開啟了一個叫康師傅的時代。這25年以來,可謂有“星星照耀的地方,就會有康師傅方便面”。它溫暖了多少離鄉尋夢人的胃,陪伴了多少創業者的夜晚;創造了多少終端老板的財富。
“追求品質要勝過追求品牌”這也是康師傅過去25年一直的努力。在康師傅之前中國有方便面,在康師傅之后中國更是有無數的品牌,但康師傅的成就是無人替代的原因,就是因為康師傅多年以來對品質的堅持。
這些年,國人陷入了全民焦慮的時代,對于方便面老大康師傅來說,焦慮更多。時不時的就會有人跳出來,踩康師傅兩腳“你要輸給時代了,你要被外賣取代了”“產品升級,你的創新太爛了,早晚要給淘汰”。在這些焦慮下,其它人早就要慌了手腳。可我們看到了康師傅一派“他強任他強,輕風撫山崗”的架勢。
“做好品質,完善管理,狠抓渠道”的康師傅堅持著自己的品質、強化自己的渠道、多場景的為方便面賦能。在這樣的努力下,康師傅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銷售與利潤又開始雙雙增長。
焦慮沒有打倒康師傅,因為他們相信,品質才是一切之源。而品質的極致就是成為航天員的食品。于是康師傅與中國航天事業互相確認過眼神,相信遇見對的人。雙方一拍即合。
而從合作那一刻起,康師傅就把兒童航天暨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列為雙方合作的重中之重,明確的提上日程上來。
220天后……
正是對康師傅傳承中國兒童科普教育工作的認可與期許,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主任親自出席了康師傅攜手中國航天事業、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共同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啟動儀式”。
楊利偉主任自己的簽名自傳《天地九重》送給了現場的小朋友。做為中國航天科研基礎的玉泉小學的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表演《少年中國說》回饋了楊利偉主任的獎勵。楊利偉主任在發言時回憶到2013年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完成授課,當時全國有6000萬的中小學生參與了這件事。
如今2013年的空間站授課已經過去5年時間,這5年里我們看到了無數衛星的升空,看到了北斗三代打破GPS的壟斷,更看到了國民第一APP微信界面從1972年的阿波羅17號登月過程中拍攝的一張絕美地球照片,換成了風云四號拍攝的地球照片。
然而我們做的還是太少太少,對于青少年的航天科普也遠遠未夠。
本次發布會上,航天精神中華行的大幕也正在緩緩拉開。北京空天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尚慶國院長介紹道,“在全國的范圍內,計劃從10月份開始開展此次活動,不僅僅在沿海發達地區,還在西藏、新疆、內蒙、甘肅等這些地方開展,做到沒有盲區,讓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感受到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從點、線、面全面開展,把我們的精神弘揚下去、傳承下去。”
“要把科學的普及和科技的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國家領導人在對航天人的寄語中特別的強調了科普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來說,我們需要航天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貢獻,特別能攻關“的四個精神。
科學普及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因為路太遠而不行,不能因為路太難而不上路。只有拿出楊利偉第一次登上太空的精神,我們的未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楊利偉”被培養出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才會在一片燦爛的星空中,繼續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才能因為星空燦爛,而不遏制自己的想象。
康師傅為什么?
從營銷的角度來講,康師傅這次的贊助,更多是公益行為。
用現在廣告學所流行的制造沖突和記憶點,就是要短時間,爆發大量的品牌記憶才會讓消費者記住產品,而后產生購買習慣。從這一角度來看,康師傅與航天合作完全是不符合廣告學理論。
因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一直是個“冷門”項目,犧牲多,奉獻大,曝光少。但我們要知道,航天事業再冷,也是我們中國夢最偉大的那顆星。即然我們有了這樣一輩又一輩的前輩在為這個中國夢貢獻,憑什么我們的企業不能為這個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呢?我們不能一談到貢獻,就把事情推給別人;一談到收獲就先想到自己。
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既要把自己的品質做到極致,也要把自己的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品質是企業的命,社會責任是企業的魂。
航天的科普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軍民融合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的融合,更是精神和文化領域的融合,康師傅擔當了傳承航天精神的先鋒,是對于文化自信的響應。
助力航天事業,康師傅走出了第一步,未來會有更多企業跟上它的腳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康師傅在航天合作項目上簽下自己的大名,它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對航天事業的奉獻,對航天事業的科普,是對自己食品安全的極自信,是對未來食品品質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