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1557個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3068個
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王曉峰透露,截至目前,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1557項,其中包括民間文學類167項,傳統音樂類189項,傳統舞蹈類144項,傳統戲劇類171項,曲藝類145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09項,傳統美術類139項,傳統技藝類287項,傳統醫藥類23項,民俗類183項。
在非遺項目的背后,離不開眾多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文化和旅游部共認定了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在會上介紹,到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認定了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為了進一步提高非遺保護力度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數量,我國在財政上給予了較大支持。王晨陽在會上表示,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87.9億元。今年,中央轉移支付比10年前增加了1倍。國家發改委也安排14.17億元用于實施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的建設項目。
另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項目中,王晨陽提到,已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了2萬元。而該補助系直接打入傳承人個人賬戶,供其開展保護傳承活動使用。
“可以說,今天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取得的成就,國家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們工作的有力保障和堅實后盾。”王晨陽說。
增設飲食類評審專家小組
川菜、徽菜等18個飲食類項目被列入名錄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評審項目中,由過去的10個門類變成了11個,另一個單獨設立的系飲食類評審專家小組。
為何要新增飲食類評審?王晨陽在會上解釋稱:一方面,本次各地推薦申報的飲食類非遺項目數量較多,包括與飲食相關的民俗類項目共135個,占推薦申報項目總數的1/6;
另一方面,在前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評審中,飲食類非遺項目均與傳統技藝項目一起評審,而飲食類非遺項目與這些項目的評審標準有較大不同,單獨設組評審標準會更加清晰、明確。
“但更重要的是,飲食類非遺項目與其他傳統技藝類項目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王晨陽表示,飲食類非遺項目不僅只是飲食制作的技藝,更是一整套與食材遴選、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費相關的知識和實踐,是人際交往、禮儀節慶等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達著中國人尊崇自然、順應時節、食治養生等思想觀念和健康理念。
“可以說,飲食類非遺項目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對維系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王晨陽說。
據介紹,在本次公布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共有18個飲食類項目列入,13個項目進行了擴展,涉及5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其中囊括了諸如徽菜烹飪技藝、潮州菜烹飪技藝、川菜烹飪技藝等兼具中餐烹飪技藝與食俗的綜合性項目。
同時,還增設了沙縣小吃制作技藝、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桂林米粉制作技藝、蘭州牛肉面制作技藝等食品制作技藝項目,以及君山銀針茶制作技藝、古井貢酒釀造技藝等茶類、酒類非遺項目。
在王晨陽看來,本次評審根據飲食類非遺項目的突出特性單獨設立評審小組,主要是發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各界在關注某一種食品、某一樣菜肴制作技藝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到飲食類非遺項目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社會功能和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