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海底撈(06862.HK)發布了一則盈利警告稱,2019年度的凈利潤為23.47億元,2020年度同比下降約90%,令市場和行業為之震動。
在這份公告中,海底撈將這一原因歸咎于:疫情的影響,以及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出現波動。
表面上看,疫情重壓之下,這位中式餐飲巨頭自然免不了受到波及。但實際上,拋開疫情,海底撈“走向下坡路”的聲音由來已久。
此前,海底撈已經多次深陷輿論風波,食品安全危機、漲價風波、付費插隊以及最近的攝像頭事件。體現在股價上,2月18日至今,海底撈股價累計跌幅超18%,市值蒸發近800億港元。
當負面新聞頻頻發生在這家餐飲巨頭身上時,昔日塑造的《海底撈你學不會》的動人形象,也正在慢慢坍塌。
有人說,“消費者愛你的時候,什么事情都會為你找好理由,不愛你的時候,則是在挑刺和找茬。”現在看來,海底撈正在背離消費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浮在水平面上的“冰山”
疫情對餐飲行業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僅在2020年春節假期7天內,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作為一家全球的連鎖品牌,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全球有著935家門店,其中 868家位于中國大陸的164個城市。
而2020年上半年,國內疫情最為嚴重,海底撈曾停業長達46天。來到下半年,全國多地還出現散發疫情,海外則始終得不到有效控制,在這么不利的外部環境下,海底撈的日子自然不好過。
中信建投曾發布研報稱,疫情估計給海底撈2020年的營收帶來損失約50.4億元,這個數字是2019年海底撈年營收的18.98%。

當然,很多餐飲從業者會認為,2020年太難了,海底撈還能盈利,實屬不易。但這一觀點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暴跌90%。
這是什么概念呢?以同樣是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百勝中國為例,百勝中國旗下雖因必勝客品牌多有拖累,但總收入也僅下滑了6%,就算剔除資產重新計量導致的收入,主營業務產生的凈利潤下滑也不到兩成。
實際上,海底撈的“怪事”還不止這一件。
2019年12月31日,根據海底撈官方預計,全國范圍內可容納3000家海底撈門店。隨即管理層明確提出“3000家門店”計劃。
但疫情的黑天鵝突然襲來,嚴重影響了線下經濟發展,尤其是給餐飲業“好好上了一課”,不少企業裹緊衣被過冬,可海底撈偏偏不。
即便是疫情爆發最嚴重的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仍舊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反而是積極開設新門店。
財報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新開業門店就達到173家,全球門店網絡增加至935家。在此期間,海底撈還對媒體表示,按照裝修周期100天左右計算,全年(2020年)門店數量有望達到1000家。

要知道,新開門店意味著一大筆開支,租金、人工、物料等等都需要負擔,對于任何一家餐飲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即便你是龍頭也不例外。
去年9月14日,張勇在做客一檔節目中說,“今年,我受傷最嚴重,是九死一生。疫情期間,門店天天不營業,工資又得發,那還得公司來掏啊。”張勇這段話本意在“賣慘”,實則也頗有自作自受的意味。
從不合常理的凈利潤下跌,到整個行業都在遭遇寒冬之際,海底撈卻“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怪象也在預示著海底撈真遇到了問題。
海底撈的自救法則
事實上,海底撈的危機很早就開始顯現。
根據財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全年營業收入265.6億元,比2018年同期增長56.5%,雖然數據尚佳,但和2018年的59.3%增速相比,已開始出現放緩跡象。
此外,早年被海底撈奉為圭臬的翻臺率同樣是從2019年開始松動。
2019年海底撈財報顯示,餐廳平均翻臺率為4.8次/天。而公司從2015年到2018年,經過四年間才把平均翻臺率控制在了5次/天。拋開2020上半年的特殊情況3.3次/天,這也意味著,2019年成為了海底撈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翻臺率下降的年份。
眾所周知,翻臺率越高,餐桌利用率越高,單桌貢獻的盈利才能越多。海底撈翻臺率下降,將直接影響門店的營收和凈利潤。
怎么辦?那就漲價吧。
去年4月,海底撈中國內地門店的菜品漲價6%。有網友曬出菜單,米飯7元一碗,血旺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一頓飯吃下來,人均220元+。

如此明顯的提價,引發了眾多消費者的“申討”。當月,海底撈不得不發布《致歉信》,承認上調了部分菜品價格,并指出“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決定將所有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1月26日停業前標準。
表面上看,這次漲價風波是消費者的勝利,但實際上海底撈還是采取了一些隱形漲價的動作,從2020年上半年的財報當中就能窺見。
2020上半年,海底撈大陸門店均實現客單價正增長,一線城市達到118.1元,二線107.4元,三線城市101.8元,大陸以外地區191.3元。
根據財報披露,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人均消費112.8元,較上年同期的104.4元同比增長8.05%。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的吃貨們發現,部分門店里最具性價比的小料牛肉粒,悄悄替換成了大豆為原材料的“味伴侶”,外形雖然相似,但是便宜了不止一倍。再次引起諸多網友的失望和不理解。
通過漲價這一粗暴的方式還是容易對口碑造成損害,為了自救,海底撈試圖開辟一些其他的新賽道。
比如,近年來,海底撈打造了諸多子品牌,北京的“十八汆”、成都的“撈派有面兒”、鄭州的“佰麩私房面”,以及西安的“新秦派面館”等。但這些終究還是沒有成為海底撈的第二增長曲線。
顯然,內焦外困的海底撈正活在“焦慮”中。
為什么抓不住這屆年輕人?
無論是門店數量的增加導致凈利潤下降,還是翻臺率低通過漲價盈利,海底撈的核心問題在于,“讓地球人都無法拒絕”的服務吸引不來年輕的消費一代了。
十幾年前,當餐飲店連鎖店還未成規模,海底撈通過核心競爭力——服務,一經推出,瞬間驚艷了眾多消費者,也贏得了市場口碑。
用一句不恰當的比喻海底撈的服務,“看人下菜碟”。通過不同的服務策略對待不同的群體:你要是戴著眼鏡,服務員會給你準備眼鏡布;你要是涂口紅,服務員會給你送來吸管;你要是帶小朋友,甚至主動提出幫助帶孩子。

學習海底撈,曾是整個餐飲行業的顯學。可當整個餐飲行業的服務質量都得到提升后,必將會再次回歸到餐飲競爭的本質,而口味本就一般、人均高消費的海底撈自然感受到了來自同行的巨大競爭壓力。
2020年12月20日,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在某座談會上稱,“我的建議就是別學海底撈了。”一句話道出了海底撈的辛酸處境。
更為重要的是,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心理需求也已經大有不同。
打開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每每刷到關于海底撈,幾乎都是關于各大博主分享的“網紅吃法”,在面筋面上戳一個小孔,把雞蛋和蝦滑混一起,倒入面筋面,下鍋煮熟,就會變成一道美味的新菜。
除了這面筋面的吃法,還有自制火鍋底料、煮牛肉粥,甚者還有網友教“如何四個人花費80元在海底撈吃飽”等。
表面上看,持續性的話題性給海底撈帶去了非常大的流量。但實際上,這種獲客的渠道并沒有轉化為海底撈的收益。
就拿海底撈“薅羊毛”的省錢吃法來說,海底撈雖一邊笑著說“你們吃得開心最重要”,但一邊卻把面筋面切成兩半“暗暗阻止”。
年輕一代追求更加自主、隨性,強調個性化用餐體驗的消費理念,他們需要的不是在公眾場合服務員排成一排給唱生日歌的過度服務,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的“適度服務”。所以海底撈的最核心產品也就不再是吸引年輕人的必選項。
另一方面,據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年輕人離開遙遠的家鄉,進入大城市的競爭圈,朝九晚五的他們常常在工作結束后回到出租屋,孤獨的躺在床上、孤獨的看著天花板,龐大的獨居年輕人和單身人士群體也促成了的“宅經濟”和“孤獨經濟”興盛。
“一人食”餐廳悄然興起,一人份的食品、飲品的緊俏,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具有多人社交屬性的火鍋餐飲業,海底撈們自然首當其沖。
曾經熟悉的那個海底撈沒有一絲絲改變,而新的變化帶來的新需求和消費人群卻已在悄然發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