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斯先生是個清潔工,卻很為這份職業難為情,結了婚后瞞住了老婆,只說自己是公司職員。然后每天出門穿著黑西裝,到了單位換成工作服,下班前洗個澡,又換回黑西裝。這種秘密的雙重生活持續了兩年多,直到他真的找到了一份辦公室工作,雖然掙得只有過去一半多,但是他覺得地位提升了,值回了金錢上的損失。
到現在,30年過去了,我們的孩子仍然在看《新概念》,新概念里描繪的歐美現實,在中國也慢慢實現了。
10年前,我所在外企招人時,工人的起薪已經超過了辦公室銷售;
在北京,請個保潔一般一小時要40元,雖然和美國還不能比,但只要是單干的,收入不算低;
身邊的媽媽聚會時,一個頭疼的話題就是阿姨,說阿姨又要求漲薪了,其實算上年終獎月薪已經5位數了……
北上廣深的工人似乎也并不好招,我有幾個創業開工廠的老同事,總是能看到他們在朋友圈發招工啟示,一年要好幾回。高級技術工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既然藍領收入不低工作也好找,按理說地位應該不低,那人們心目中對藍領的看法有沒有改觀呢?
歐美對于技術工人接受度越來越高,我有親戚在加拿大做水電工,收入比起普通白領真的要高出一倍。
上次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的采訪,她對我說:在德國當學徒的時候,你成為一個理發師仍然是驕傲的,對你的職業沒有優劣的評判,但是我自己的觀察,中國職業教育這一塊其實是有道德壓力的。
據我自己的調查,問起身邊一些學歷較高的父母,他們會對我說:孩子以后想做什么都可以,愿意做個手藝人也不錯。當然,他們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和這么做的,還有待觀察。
但當我接觸到自己沒上大學的藍領父母,他們大多數希望孩子能上個大學,二本三本也好,至少能坐辦公室,不要像自己那樣辛苦。
比如我原先認識的按摩師,她孩子今年在杭州中考,學校位于杭州中等偏下,孩子排名在學校里也是中等偏下,當她了解到這種狀況孩子無法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只能去上職業學校了,還是失落了很長一陣子。
受搜狐教育邀請,前段時間我作為主持人和家長代表,和兩位中國教育名家聊校外培訓,主要是我問他們回答,也談到了家長焦慮和未來教育和就業趨勢。
能力評估體系的重塑
隨著中考和高考的不斷改革,分數雖然還是很重要,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是,單一的唯分數論已經在發生變化,其中也包括了平時的素質教育評估。
比如說體育中考計入中考總分,在北京平時的綜合素質評價也計入中考總分,另外各地重點高中把越來越多的名額分配給普通初中,來實現教育公平。
家長之所以焦慮,有很多因素,但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用人單位招人和給予薪資還是要看學歷。
其實我和身邊的朋友越來越發現的是,在工作過程中,后面能走得更遠的,往往是能力更強的人。也就是學歷可能在剛開始相對重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用越來越減弱。
在對話中,我提出學歷容易衡量,能力卻比較難評估。鄭德林老師告訴我一個新信息:不唯學歷不僅是個觀念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以未來,像區塊鏈這樣的新技術,也在支持建構能力評估體系,更科學,也更有延續性。
職業教育的上升空間
上面說的分配生(北京叫校額到校),其實主要還是照顧優秀生,只是這個優秀,從全市比、全區比變成了校內比。
如果孩子不管放在哪個維度,成績都不算優秀怎么辦?如果考不上普通高中怎么辦?
家長對升學的焦慮,歸根結底也還是擔心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
現在大學擴招,高考的大學錄取率大多數地區能達到80%,而中考大約是60%上下。中考比高考分流更劇烈,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就面臨著去職業學校,未來很可能是個藍領。
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到,就像歐美一樣,越來越多的藍領收入并不比白領差,但是,白領和藍領之間的差距并不是收入,而是上升空間。
做阿姨做得再好,可能就是成為一個家庭助理,除非她自己決定開一家家政公司。
而做銷售,一開始工資是低一點,但是未來還是可能上升成總監甚至總經理。
高書國老師說,以前我們只重視知識,而不承認技能。未來的變化,首先在于對技術技能的承認,我們將會擺脫一種學歷的走獨木橋這樣的惡性競爭。
好消息是: 這幾年中國教育布局也在發生轉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行是一個未來的方向,現在有些優秀的職業學校,也轉成了大學,也就是孩子選擇職業學校,也可以拿到本科學歷。如果想接著讀碩士甚至博士,也都是有渠道的,雖然目前還不多,然而以后會給職業教育更多的上升空間,會是一個趨勢。
現在也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有些職業學校比起普高更搶手,甚至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了重點高中,比如杭州的中策職高,還有大家總拿來開玩笑的藍翔技校,因為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比起上普通高中還要有前途。
所以,我們對藍領的認知也是在不斷改變和進化的,或許未來做一個藍領,對于很多家庭也將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增長還是未來的主旋律,我們有理由對孩子的前途感到樂觀
去年有個熱詞叫“內卷”,我們所謂的內卷,其實心里有個默認的前提:就是蛋糕做不大了,成了零和博弈,所以才要你爭我奪。
但是這個前提真的正確嗎?我要和大家說個樂觀的數字:
2020年10月五中全會,定下了這樣一個目標——“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是人均GDP 2萬美金,而我們現在才到哪里?人均1萬美金。經濟目標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是很嚴謹的,有很大可能實現。那么,未來15年內,中國經濟還要翻一倍,我們的“蛋糕”也要做大成兩倍,攤到我們人均的機會也就多了。
打個比方:個人命運就像個股,走勢是由自己業績和大盤走勢決定的,大盤就是國家命運。如果大盤走高,蛋糕做大,個股也會走高。在這樣的增長前景面前,我們有理由對孩子的前途感到樂觀。
有這么一句話:悲觀的人總是正確的,但樂觀的人往往成功。說的其實是,未來其實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不是未來的旁觀者,而是未來的參與者和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