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組織保障,增強就業“領導力”。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成立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多部門協同、校院班聯動的工作體系;書記、校長親自開展“奮斗人生”專題報告、“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等近20余次,為畢業生聯系崗位600余個。堅持高位推動,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定期研究就業工作,出臺《2022年就業創業工作實施方案》,多次專題研究推進,嚴格執行周通報、月推進、督查、約談等制度,確保就業責任傳導到位、各項工作落實見效。
強化政策設計,提高就業“牽引力”。持續完善“學院—教師—輔導員”三級就業激勵機制,全面調動工作積極性,將就業工作作為二級學院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設立100萬就業經費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差異化分配,表彰就業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出臺《專業建設管理辦法》,實現就業與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經費安排、評優評先的“四掛鉤”。鼓勵教師全員參與,將教師參與學生就業創業納入表彰獎勵、職稱晉升和科研平臺考核。鼓勵學院將就業推薦與輔導員考核、教師績效掛鉤,推動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
強化教育引導,喚醒就業“內驅力”。將學生課外實踐納入培養方案,在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專業技能與創新創業、素質拓展與持續發展3個模塊設立5個必修實踐學分,充分調動學生增強就業創業本領的主動性。加大學生多元就業激勵力度,設立360萬創業基金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連續3年設立“科研助理”崗位,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和參軍入伍,對“基層就業”“志愿服務西部偏遠地區”“考研”“征兵入伍”等畢業生給予最高3000元獎勵。相關工作經驗入選重慶市2020年就業創業典型案例。積極打造“走出去+請進來+亮出來”就業新模式,每周開設“就業直通車”,將畢業生送到企業參觀面試,提高招聘實效,引導學生主動就業;積極引入優質社會資源開設專項訓練營,提升就業能力;持續通過“校友在線”“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引領作用,2名畢業生事跡入選全國典型人物事跡。
強化管理服務,夯實就業“保障力”。持續拓展市場網絡,牽頭成立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教師教育三大聯盟,與重慶20余個區縣、市內外3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及重慶民辦教育協會、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等行業協會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已為2022屆畢業生舉辦6場大中型雙選會。建立“就業橋”信息資源庫,每周開設“就業簡歷門診”,每期組織“就業體驗周”“創業體驗周”活動。設立“服務育人示范崗”、教師黨員服務站,疫情期間通過在線咨詢、網上簽約、快遞服務等措施,協助畢業生遠程辦理就業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