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三原縣教育局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政治引領正作風、擔當作為激活力、滿腔情懷創實績”為總體要求,以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工作目標,全力推進縣域“一校一特色”創建工作。
——頂層設計,理念引領。該縣將“一校一特色”創建作為推進“雙減”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策略,作為落實“五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構建“三個課堂”建立教育新生態的重要舉措。通過印發文件、召開專題會議等方式,引領全縣中小學校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牢固樹立“特色發展、品牌立校”的辦學思路,堅持立足實際精心謀劃特色發展的路徑和措施,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辦學優勢,把優勢打造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品牌,用品牌引領發展,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統籌安排,強力推進。持續加強對全縣中小學校“一校一特色”創建工作的統籌安排和分批推進。通過“學校特色項目申報——縣局審核批準確立——學校特色項目建設——縣局督查指導驗收”的工作思路,分批次整體推進。在創建過程中,縣局加強項目支持和指導,幫助學校因地制宜規劃項目,立足校本扎實推進。一部分學校開發潛能,創新舉措,特色項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特色佳績,并在全縣范圍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有力推動全縣中小學“一校一特色”創建向更高層次邁進。
——整合資源,創新路徑。摸底全縣中小學校“一校一特色”創建資源情況,廣泛征集校外助教人員,建立全縣校外師資資源庫,優秀人員實行錯時走教,有效充實了特色創建師資力量。當前,全縣有校外專業人士、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近百名助教人員加入學校特色創建行列。同時,發揮縣域資源優勢,依托渭北革命根據地、東里花園、于佑任紀念館、宏道書院、城隍廟、古龍橋、文峰木塔、嵯峨山等,打造“紅色革命”“生態環保”“傳統文化”“現代科技”“勞動實踐”等主題研學基地,廣泛開展特色研學活動。校外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縣共享,有力促進了特色創建工作進程和效果。
——五育融合,全面發展。各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基于學生個體成長差異和興趣特長發展需要,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探索建立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特色辦學路徑,廣泛開展體育、藝術、書畫、閱讀、勞技、科創等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目前,全縣87所中小學校共開設各類學生社團861個,其中秦腔、紅拳、剪紙、面花、書法、航模、農耕、腰鼓等縣級精品社團獨具特色,成效顯著,為具備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
——提質擴容,協同發展。以“五育融合、協同發展”為指引,積極探索特色創建校際幫扶帶動模式,校際之間協同聯動,特色項目互通互補,逐步形成全縣區域化特色發展良好態勢。小灌西塬片語文教學聯盟搭建特色化教科研體系,并在縣域內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北城中學示范引領、多校共同發展的剪紙社團,基本形成了區域化特色育人項目。其他如紅拳、面塑、書法、航模等特色項目,也逐步形成多校共建、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縣局建立特色創建交流互鑒機制,常態化組織學校師生開展特色交流活動,引領學校以育人特色項目為引擎,打造學校品牌文化,不斷提升辦學品質,努力實現從“學校特色”向“特色學校”的轉變。
三原縣以中小學“一校一特色”創建工作為推手,助力“雙減”工作有序推進、“五育并舉”深入開展、“三個課堂”全面構建、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和個性發展,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