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又叫馬鈴薯的馬鈴薯是糧食仍是蔬菜?在糧食缺乏的時代,蒸幾個馬鈴薯果腹是常有的事,可一盤青椒馬鈴薯絲上桌又是一道美味佳肴。這個看似不起眼兒的馬鈴薯,多少年以來一向被大家關注著,眼下農業部又召開了“馬鈴薯主糧化開展戰略研討會”,再次讓馬鈴薯變成評論的論題。
2015年1月6日,農業部安排召開了“馬鈴薯主糧化開展戰略研討會”,會議倡議馬鈴薯主糧化,由于這樣才干拓荒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新途徑;改進膳食構造,增強公民體質;減輕資本環境壓力,完成農業可持續開展。會議總體以為,馬鈴薯主糧化可行且有必要。
馬鈴薯粉有貯藏時刻長的特性,又稱為戰備糧 馬鈴薯是防止糖尿病等慢病的食物
這標志著我國今后要經過推動馬鈴薯主糧化,使馬鈴薯的栽培面積、單產水平、總產值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花費量中的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讓馬鈴薯逐步變成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估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花費。
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把馬鈴薯開展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由于馬鈴薯有著自個的獨特性,一是,與小麥、玉米、水稻比較,馬鈴薯全粉貯藏時刻更長,在常溫下可儲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二是,馬鈴薯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操控體重添加、防止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馬鈴薯培養技術17世紀傳到我國;我國馬鈴薯均勻單產僅為0.93噸/畝
馬鈴薯,又叫馬鈴薯,因活像馬鈴鐺而得名,此稱號最早見于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我國東北稱馬鈴薯,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區域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鑒于姓名的紊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通用名——馬鈴薯。
馬鈴薯的人工培養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區域。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培養馬鈴薯的當地。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扎寨,以打獵和采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并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16世紀中期,馬鈴薯被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大家老是賞識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后來一位法國農學家發現,馬鈴薯不只能吃,還能夠做面包等,從此,馬鈴薯被作為食物大面積栽培。17世紀時,馬鈴薯傳到我國,并很快在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北部遍及。
如今馬鈴薯在我國的主產區是西南、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區域。到2012年,我國馬鈴薯栽培面積7815萬畝,總產值8154萬噸,位居國際首位。但我國薯種產值較低、退化嚴峻,據聯合國糧農安排陳述,我國馬鈴薯均勻單產僅為0.93噸/畝,而歐美發達國家均勻單產2.33噸-2.87噸/畝,差距較大。馬鈴薯主糧化將促進國家加大對馬鈴薯種的研發投入與方針支撐,提高馬鈴薯的單產水平 ,為國家糧食安全供給新保證。
養分成分豐厚,做法多; 蛋白質含量偏低,不主張孩童長時間過多食用
馬鈴薯的養分成分豐厚,100克馬鈴薯中含能量318千焦耳,9%~20%的碳水化合物, 1.5%~2.3%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只要0.1%~1.1%。除富含豐厚的鉀外,還富含鈣、磷、鐵、碘等礦物質,胡蘿卜素、B族等維生素的含量也比較豐厚。
馬鈴薯的做法許多,各種做法都有,五花八門,炒馬鈴薯絲、馬鈴薯泥、馬鈴薯餅、炸薯條、紅燒馬鈴薯、馬鈴薯燉菜、烤馬鈴薯片等,還有用馬鈴薯來做包子餡的。馬鈴薯吃法許多,但食用時要注意。吃馬鈴薯要去皮吃,有芽眼的當地一定要挖去,避免中毒;切好的馬鈴薯絲或片不能長時刻浸泡,泡太久會形成水溶性維生素等養分丟失;不要買皮的色彩發青和發芽的馬鈴薯,避免龍葵素中毒。
除了馬鈴薯外,薯類還包含甘薯(又稱紅薯、白薯、山芋、地瓜等)、木薯(又稱樹薯、木番薯)和芋薯(芋頭、山藥)等。《我國居民膳食攻略》中主張恰當添加薯類攝入,每周吃5次擺布,每次攝入50g-100g。在烹調方法方面,主張薯類最好用蒸、煮、烤的方法,能夠保留較多的養分素。盡量少用油炸方法,然后削減食物中油和鹽的含量。同時指出,由于薯類蛋白質含量偏低,孩童長時間過多食用,會對其生長發育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