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起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國家頒布中醫藥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明確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舉措。推出中醫診所備案、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等一批改革舉措。
中醫藥服務能力和可及性顯著提升。中醫藥深度融入醫改大局,以較少資源提供了較多服務,放大了醫改惠民效果。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中醫醫療機構65809個,其中中醫類醫院5232個,分別比2015年增加41.4%、31.9%;中醫類醫療機構床位132.9萬張,其中中醫類醫院109.2萬張,分別比2015年增長38.8%、33.2%;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7.1%的鄉鎮衛生院和71.3%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召開第四次全國少數民族醫藥工作會議,部署一系列重要舉措。
中醫藥傳承保護和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屠呦呦研究員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統籌推進文獻傳承和活態傳承,建成148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27個傳統醫藥類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基本構建起中藥資源動態保護和監測機制。布局建設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探索中醫藥臨床科研一體化新模式。深入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我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顯著提高。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堅持醫教協同,深入推進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遴選培養99名岐黃學者、500名第四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00名西醫學習中醫優秀人才、5000余名中醫藥中青年骨干人才等,探索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新機制。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評選表彰60名國醫大師、100名全國名中醫、60名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80名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截至2019年底,全國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62.5萬人,比2015年增長了38.3%。
中醫藥“走出去”步伐加快。中醫藥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建設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際合作基地。主辦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促進傳統醫學互學互鑒。舉辦2020上合組織傳統醫學會議,分享中醫藥抗疫經驗。推動成立秘書處設我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起源于中國的傳統醫學納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發布中醫藥國際標準63項。
與此同時,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中醫醫療隊赴武漢開展臨床救治和科學研究,中醫藥系統近5000人逆行出征、馳援湖北;發揮中醫藥臨床科研一體化支撐作用,制定發布3至8版國家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有效方藥,整建制接管病區,獨立、全程開展中醫藥救治;落實“四早”“四集中”要求,建立中西醫協同機制,在定點綜合醫院創新形成“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達92%,湖北省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充分彰顯了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慢性病、重大疾病特別是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