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
近一段時間以來,“金融科技”概念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在普惠金融的實踐中,“金融科技”也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前不久,宜信公司與哈佛商業評論聯合推出的《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技術驅動變革》報告中指出,“普惠金融的新實踐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知識圖譜等技術,實現了風險控制、信用管理、產品設計以及客戶體驗的全面提升。”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發展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要認清普惠金融與金融科技的三點關系”,在談及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關系時,陳歡特別強調。
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率
陳歡指出,“傳統的金融服務需要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等方式,但是通過科技的手段比如使用智能設備移動終端,服務的可觸達率和覆蓋率得到了廣泛的提升,這是普惠金融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農村網民占比28.4%,規模達1.95億。智能終端的普及性的提升,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2015年12月18日登陸紐交所的宜信公司旗下P2P平臺——宜人貸,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個人用戶通過宜信宜人貸借款APP的“極速模式”申請借款,從審核到放款,僅需10分鐘,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變化。截至2016年3月31日,宜人貸已經幫助近30萬名借款人解決資金需求,累計服務近60萬名出借人,累計促進借款金額超過150億元。
金融科技提高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
宜信普惠作為中國“普惠金融”的早期商業實踐者,在業務發展中的難題之一就是解決融資難,即資金的可獲得性。“這個可獲得性除了大眾使用的觸達,還有機構方面的觸達。”陳歡指出,而風險評估是普惠金融構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陳歡指出,傳統的方式對申請借款人無法做準確的信用評估與判斷,但是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可以獲取客戶數字化的信息,比如個人情況、社交數據、過往交易記錄、過往使用行為等等,通過綜合分析做評估與判斷,使得以往沒有辦法服務的人群有機會獲得服務。
“所以,從覆蓋性和可得來說,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可以有很大幫助。”陳歡說。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有局限性
不過,盡管在運用了金融科技等手段之后,普惠金融已經在上發生了一些積極的改變,但是,陳歡仍客觀指出,“對普通金融的發展來說,金融科技還是有一些局限性,會有‘數字鴻溝’。”陳歡繼而從三個方面表述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一.當我們很強調數字化的時候,其實也忽略了一群對數字設備使用并不熟悉、習慣,甚至沒有數字數字設備的人。所以,如果太關注利用數字化服務,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被忽略。
二.在做風險評估判斷的時候,如果過于強調數字化,獲取的數據可能并不能非常充分、全面的體現用戶全貌。這也是利用金融科技做普惠金融和風險評估時要格外注意的一個方面。
三.我們國家的整體金融普及教育與投資者教育相對來說并不完善,這種情況下,在數字金融、數字設備上也容易存在金融詐騙行為。
不過,針對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的“數字鴻溝”現象,陳歡也開出了“藥方”。在這種現實條件下,不僅需要數字化科技手段,也需要一些傳統方式相結合、輔助。陳歡指出,“只有更好的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客戶金融普及教育,才能更好的為大家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務。”